什么是道教养生文化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早期道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

  

李约瑟

  

博士在

  

《中国科学技术史》

  

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

  

人体科学

  

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

什么是道教养生文化

  

葛洪

  

在其

  

《抱朴子内篇》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

  

彭祖

  

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

  

葛洪

  

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教养生理论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的一种养生观。其主要理论和原则为:

  

一、调和阴阳

  

《易经》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那就是说在那个混沌开始的时候,它是一片氤氲元气,然后逐渐划分为阴阳之气,那么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人体的生命也是由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那么什

  

么是阳?我们说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那么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那么都是阴。从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就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所以我们说,人的容颜,脸,我们的面容,如果面容假如是红润的,是明亮的,是发光的,那就说明他的五脏一定是安康的。所以说五脏安康容颜发光,所以真正的美容,真正的健康的美,必须要锻炼身体,必须是五脏安康。那么由内至外的这种美,就是真正的美容,那它是胜过任何一种化妆品。任何一种高级化妆品的化妆成的容颜都不如人体健康的这一种自然的美,所以我们就说五脏安康气血充足,阴阳平衡,那么人的气色就非常的好。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阴阳之道实际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任何一对矛盾,如果脱离了另,不受另的制约了,那就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而相反,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可见,阴阳平衡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的根本。

  

二、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清、调、补,调节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原则是: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三、流通气血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行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成为身体里的邪火。故曰百病生于气。因为人体内的心属火,肾属水。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格致余论》中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己,故生意有焉。

  

四、培补精气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道教里面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这里所讲的精,是指人体的精力。我们通常讲的某某人精力特别充沛,就是指这个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讲身体虚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精力(或者说元气)不充足,体内就有足够的空间让它来流动,它就会乱串。而当一个人精力充沛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力量,越是充满越不容易走动,所以他的欲望很少产生。

  

五、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体健寿延。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六、形体运动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是说人要坚持形体运动而又不至于过劳伤力。

  

形体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之气,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另外,运动还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七、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道教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八、防止病邪

  

百病之始,起于风邪乘入。如体气虚弱,营卫失调,或忧思惊恐,酒色劳力,真气耗而外邪入矣。故而,防止病邪的侵入是道教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

  

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最新资讯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