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具备德行,不修养身心,不明修道之理,只之烧香,非但不能消灾避难,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麻烦。
道教香不同凡香,切莫烧香不明理
道教也认为有八种不同于世间凡香的“太真天香”,即: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南宋初道教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对此解释日:
“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和合,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
他在此以香指出修道之要津,求福之真谛。其实在他之前,道家大德葛洪就曾对某些人盲修瞎练提出批判,其中就包括对烧香祈福的过度依赖,他认为烧香不明理,“则何异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仓之收,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德行,不修养身心,不明修道之理,非但不能消灾避难,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多麻烦。
宋代著名易学家邵康节也对仅仅依靠烧香求福避祸这种行为,进行了讥讽,他在《安乐窝中一炷香》中道:“安乐窝中一炷香,凌晨焚意岂寻常。祸如许免人须诌,福若待求天可量。”
道教上香有一套礼仪规范
道教上香,也有一套礼仪规范,不可随随便便。
陶弘景在《真诰·协昌期第一》中就曾两次强调日:“烧香时,勿反顾,反顾则忤真炁,使致邪应也。”
朱熹在《周易本义·筮仪》中提到占卜之前焚香时要:
“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于炉东,东上。筮者齐洁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
道教敬三炷香,代表供奉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境以及居住于此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点香、捧香、插香,还有不同的口诀、代表一定含义的手印、祈愿文、回向词与之配合,上香之后,还要礼拜磕头。
礼拜,在各个宗教中都存在,动作也大同小异。不过道教还重视礼拜对身体气脉的作用,认为习礼拜如运动,能舒展人体三百六十个骨节,使全身血脉运转,每日展午晚三次行之,则会气血畅通,精神倍增。另外,礼拜还有益于结跏趺坐、修炼内丹等等。
道教科仪中特有的“臣香文”
道教科仪中,还有大量赞叹香药的“臣香文”。
“夫香者,兰林上品,海窟灵根。其为奉也,则至大至刚;其为用也,则有情有性,”“夫香者,钟灵海岛,植本壶丘:根株坚秀,历岁月以维长;气味芬芳,超桂兰而擅美。”
三清朝科的高功说文中也有:
“夫此香者,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炉才馥郁,气乃氤氲。上达三清三境,下通一十八门九地。为诚为性,请圣请贤。臣假心香心火心灯之诚,而皈圣皈神皈命。或缭绕于诸天,结成云篆;或方飞于下土,散作烟霞……夫此香者,生居海岛,长在灵山,烈火方焚,相送。吹入黄金殿内,万神遥闻;飘至白玉阶前,众圣悉知……夫此香者,生于混沌之先,得自徘徊之后.自本自根,不染一嚣之尘垢;彻空彻巨,实赖大地以生成,”
文人墨客亦喜咏叹香药
历代不少涉香诗词文赋,亦与道家用香密切相关。
白居易在《赠朱道士》中写道:
“仪容白暂上仙郎,方寸清虚内道场。两翼化生因服药,三尸卧死为休粮。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尽日窗问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
许浑在《茅山赠梁尊师》亦同:
“云屋何年客,青山白曰长,种花春扫雪,看篆夜焚香。上象壶中阔,平生梦里忙。聿承仙籍后,乞取大还方。”
陆龟蒙亦有《华阳巾》日:
“莲花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蛀礼寒星。”
民间信仰中用焚香占卜
另外,在我国道教的民间信仰中,还广泛流传着利用“观音灵感香图谱”或“神传香谱”进行占卜的作法,香谱分为24图、48图、71图三种,虽然名为“观音香谱”,但却并非出自佛教,而是吸收了佛教的菩萨作为其供奉对象,如将“观音菩萨”称为“慈航真人”;将“普贤菩萨”称为“普贤真人”等等。香谱中的香,采用线香或竹签香。
这种香谱的具体占卜法为:首先在神前诚意供香三支,恭请临坛。三支香要求粗细长短相同,插在香炉中也要一般高。香在燃烧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三支香的燃烧速度不一样,因此其长短也会发生差异。此时,便可根据三支香的构成的形状,对照图谱,作出与之相应的说法。比较复杂的还附有香燃后,香灰掉入香炉中时,香灰的形状。朝向,以及点油灯、蜡烛的火花形状等等图谱,并根据其不同的象,作出蕴含不同的征兆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