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

“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和”文化土壤,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而提出的崭新命题,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全新理念、终极目标和制度标准,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建立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艰巨任务,需要调动人类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从世界各不同文明体系中汲取营
  

  “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和”文化土壤,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而提出的崭新命题,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全新理念、终极目标和制度标准,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建立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艰巨任务,需要调动人类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从世界各不同文明体系中汲取营养。《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杰出成果,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能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智慧和启示。本文仅简要分析《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内涵及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以求教于方家大德,期得抛砖引玉之效。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等,可见其份量之重。

  

  《道德经》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虽然“道”是万物的本原,然而“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这就是说,“道”衍生了万物,却并不有意主宰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万物的生长都是顺其本性,任其自然,“道”无须对万物进行制约和控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

  

  由于“道”纯任自然,故“道”是“无为”的。但是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都是“道”的产物,故“道”又是“无不为”的,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指道化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无为”就是“法自然”,“无不为”是“道”的作用,指道化生了万物。

  

  因此“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顺自然,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一切都是顺客观规律而为,看似无主体作为,实际是无主观强作妄为。正因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所以《道德经》主张人要“处无为之事”,即法“道”无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无为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

  

  “无为”,是一种行为的总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唯道是从”,不背道而妄为。《淮南子》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在《原道训》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而在《主术训》这样说:“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矣。”《修务训》中进而对“无为”进行阐释:“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唐末的杜光庭亦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可见,对于“无为”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字面理解“无为”二字,而应把它看作一种行为的总原则,是《道德经》倡导的人类修身、处事、治政以及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各各方面总的指导思想。

  

  《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具体表现的论述很多,如“不有”、“不恃”、“弗居”、“不割”、“不刿”、“不肆”、“不耀”“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常无心”、“好静”、“无事”、“无欲”、“處下”、“柔弱”、“知足”、“輔萬物之自然”等等,都是讲“无为”的内涵。

  

  无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曾成功地应用于治国实践之中,并形成了丰富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成功应用道家“无为而治”治国方略的范例。奉《道德经》为圣典的道教,更是对无为思想进行全面继承,形成以无为思想为指导思想,用以指导、规范教徒行为的教理教义体系,使道教成为维系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之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分析挖掘和继承《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能给当前建立“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和谐世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是“和谐共处”。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达到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为此必须对当前国际秩序不合理的内容加以调整,或者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怎样才能建立符合“和谐世界”标准,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的国际新秩序呢?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得到启发。

  

  《道德经》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常心”就是无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其施政的措施要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的“无为”之道。当今世界,处于独霸地位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恣意推行单边主义,给世界带来了不少灾难,还在很多问题上搞双重标准,企图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修改全球规则,这些做法都是以一国“私志”干涉国际“公道”的做法,是违背“道”的妄为,《道德经》曰:“强梁者,不得其死”。

  

  其所作所为,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抗议,其所推行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作法,正遭受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道德经》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要为一己私欲而妄为。在国际事务中,大国应多奉行“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无欲”原则,取得国际认同,才能寻求和拓展共同利益,减少摩擦和冲撞,才能正真形成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符合“和谐世界”标准的国际新秩序。

  

  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道德经》所赞赏的“道者”,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参与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者”,就是奉行天道之“圣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唯道是从”,就是“无为”。

  

  无为,才能无不为。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各参与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如能奉行“无为”,“以有余奉天下”,多关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中更多地注意保护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则能促使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各国平衡发展了,才能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也就达到了“己愈有”、“己愈多”的目的,使自己从中取得更大的利益,这才符合天道的规律。

  

  建立“和谐世界”,必须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西方至上主义的思潮泛滥于世,文化上的“单边主义”便随之滋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蔑视、相互践踏的事件经常发生,从而引起不同文明国家的仇视,乃至诉诸武力,针锋相对,造成了威胁人类安全的“文明的冲突”。解决文明冲突,“无为”思想大有作为。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亲”,这里的“不仁”、“无亲”指的是不偏袒。因为万物均为道所化生,在道看来是平等的,无亲疏贵贱之别,正如《庄子》所说:“以道观物,物无贵贱”。奉行“无为”之道,就要“唯道是从”,“以道观物”,“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心无偏狭之见,才能平等对话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从文明的冲突迈向文明的整合。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远不止以上所述的几点粗浅看法,如在解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上,“无为”的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天之道,利而不害”;“无为”之道,趋利避害。

  

  昔日道祖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有紫气东来之瑞象。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对其“无为”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与运用,《道德经》的智慧,也一定会为我们今朝建设“和谐世界”送来一股和风。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右2广告
最新资讯
右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