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行”的诗,陈与义之前已有很多佳作,典型的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亦有唐代刘驾的《早行》: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还有晚唐诗人杜牧的《早行》: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既然诗写的是“早行”,那么如何体现“早”字,应该是本诗的一个关键之处。首句“露侵驼褐晓寒轻”从触觉着手,写露水打湿了衣服,使人顿觉寒意。“驼褐”是用驼毛织成的衣服,能防水御寒,而身着“驼褐”的行人,却能清楚地感受到清晨的寒气,表明时间尚早;同时,也说明了行路已久。
次句“星斗阑干分外明”从视觉入手,转写景物。“星斗”特指北斗星,“阑干”即横斜的样子。什么样的情况下,星斗才会“分外明”呢?有经验的人应该懂得,如果明月悬空,则星星会显得暗淡,因此星斗“分外明”则表明天空无月。同时,地面一片漆黑,才会衬托出天空的星斗分外明亮。这些也都在强调一个“早”字。
后二句“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记叙“行”路中的见闻。第三句写得十分真切,令人玩索不尽。因为很早就开始赶路,人不免要犯困,至于困到什么程度,诗人用了一个“梦”字。如果单独写做梦,并没有可以玩味的地方,而把过桥与梦结合到一起,诗味立刻就出来了——“寂寞小桥”上载着“寂寞”的行人,睡眼惺忪的行人从桥上悠悠地走过,处于半睡眠状态下的人可不就是这样吗?
末句“稻田深处草虫鸣”以动衬静,烘托出夜的沉寂,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寂寞”的感受。四下无人,唯有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小桥、稻田里的草虫来为行人作伴,有了它们的陪伴,行人反而更觉孤独。星星遥在天际,小桥冰冷无知,草虫躲在稻田深处,天地间的一切都好像远离了他,紧紧相随自己的,只有梦魂,此情此景,谁人不寂寞?
全诗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体现出羁旅游子的真实感受,易引起读者的共鸣。